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见瓶身”“见包装背部”“见封口处”……在超市选购食品时,很多人都会查看生产日期。而本报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,部分食品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要么藏在犄角旯旮,要么模糊不清、字号甚小,找起来相当不易。
这样的麻烦,想必很多人都碰到过。很多时候,不仅标示位置不尽相同,标注方式更是五花八门。有的颜色不醒目,深色的外包装配上黑色的生产日期喷码,想要区分并非易事;有的位置太隐蔽,不是藏在某个死角,就是硬生生戳在拼接缝上,上下翻看费时又费力;还有的印迹不“牢固”,用手一擦就能轻松抹掉,喷码有效性与真实性令人生疑。凡此种种让人不由追问,这是在卖东西还是考眼力?为什么商品的保质期那么显眼,生产日期却很难找到?
事实上,生产日期总是“躲猫猫”,一定程度是生产流程的问题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、节约包装成本,工厂当然要批量印刷外包装上相对固定的信息,作为一个“变量”,生产日期却只能在生产时再喷印上去。而受制于喷码方式、传送位置等技术问题,即便是同样的商品,生产日期也有可能会出现在不同位置。再加上我国相关法规虽明确规定生产日期的标示应清晰、醒目、持久,但对于标示颜色、区域及方式等,尚未有详细规定。这种情况下,一些厂家出于省成本、怕麻烦等考量,自然就忽略掉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。
当然,除了“技术原因”,在生产日期上搞小动作,也是一些厂家企图延长销售的惯用手法。甚至在某些食品小作坊看来,生产日期“需要什么时间就可以改成什么时间”,只要看起来没变质,就算改了也不会有人察觉。但耍这样的心眼,显然就是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。对类似欺骗消费者的恶劣行为,我国法律早已有明确的规定,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。众商家切不可忘记诚信经营的底线,为图一时之利,付出沉重代价。
无论是无心之举,还是主动为之,生产日期“隐身术”都给消费者带来了麻烦,更不利于食品安全的长期监管。从这个角度说,有必要给食品生产日期细化规定、统一标准,以更加醒目的方式呈现给广大消费者。比如,尽量放大字号、固定字体;文字颜色与包装背景对比明显;标示在最突出的位置等等。与此同时,相关监管更需加大力度,对规避关键信息、欺骗误导消费的不良厂家露头就打。
舌尖上的安全无小事。让消费者看得明白、买得安心,不仅是企业立足的根本,也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(原题为《生产日期总藏犄角旮旯,这是卖东西还是考眼力》作者 高源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)
统筹:陈若松 编辑:杨晗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