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当前,文旅融合加速推进,文旅消费加速回暖。如何用好文旅融合这个重要抓手,持续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?笔者认为,应立足城乡文化资源空间结构,创新探索文化空间与旅游场景的融合,给文旅市场带来新气象。
首先,要加快推进城市人文空间旅游化改造。有人曾说,城市是文化的容器,文化是城市的根脉。对一座城市而言,以历史文化街区、建筑文化遗存、城市公共建筑、公共文化空间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,是最能代表城市形象的建筑空间,也是最容易成为旅游焦点的场所空间。打造高品位的城市人文空间,是实现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关键路径。为此,应加快推进城市人文空间的旅游化改造,不断增强城市人文空间的旅游功能。一是紧密对接城市更新行动,将旅游休闲作为城市基本功能,加强旅游休闲城市建设,加快旅游环境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,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、旅游休闲消费兴旺、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休闲城市。二是加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,培育一批文化底蕴深厚、业态高度集聚、休闲消费活跃的旅游休闲街区。依托城市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体系,建设城市特色文化展示体验区。三是推进城市文博场馆旅游化改造。依托文博场馆所拥有的文物、艺术、美术等特色旅游吸引物,增强对内外部空间功能的复合利用,合理布局逐渐扩大旅游休闲配套功能,打造集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为一体的小型“旅游目的地”。
其次,要加快推进乡村文化空间旅游化提升。乡村是文化的宝库,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对传承乡土文化、涵养村民精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,同时也是激活旅游发展的精神源泉和重要载体。为此,应加快打造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空间。一是利用乡村民俗文化、风土人情和农业文化遗产,依托乡村旅游景区、乡村特色民宿等载体,建设一批特色乡村博物馆,培育地域特色鲜明、文化内涵丰富、旅游体验良好、群众认可度较高的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空间。二是提升乡村非遗旅游发展水平,打造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吸引物,探索“非遗+研学”“非遗+民宿”“非遗+文创”等发展模式,培育一批非遗景区、非遗街区、非遗旅游特色村寨,将非遗展演展示融入重点旅游业态。三是加快文艺资源赋能乡村旅游。探索“文艺+旅游”融合发展模式,支持重点文艺院团下乡驻点演出,鼓励精品演艺项目扎根乡村,推出乡村剧场和重点旅游景区演出,打造乡村艺术实景体验。用好各类乡村艺术场馆,推出乡村舞台艺术精品,策划推出“艺术之旅”特色乡村旅游线路。
再次,要加快推进夜晚文化空间旅游化升级。夜幕降临,开启了文化与生活的另一个维度与空间。夜晚文化空间是延展旅游消费时间和空间的重要场景。为此,应不断丰富夜间文化的旅游载体,加快推进夜晚文化空间旅游化升级。一是打造特色夜间文化和旅游融合空间,比如夜间特色美食街区、网红夜市等。延长重点博物馆、文化馆、图书馆、美术馆、音乐厅、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开放时间,鼓励开发“文博奇妙夜”、文艺演出、体育赛事等夜间体验项目,打造夜间消费品牌。二是拓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。鼓励各地依托重点景区、主题公园、特色街区、文体广场等,整合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,推出夜游主题游乐活动,支持景区通过夜景打造、旅游演艺、特色活动、商街夜市等多种形式,丰富夜间游览内容。三是完善夜间旅游出行环境。优化夜间公共交通线路和班次,提供便捷的夜间出行服务。加强道路照明、指示牌、信号灯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,保障夜间行车安全。提升夜间旅游安全保障,加强夜间旅游区域的安全巡逻、监控、报警等设施的建设和运行,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。
标签: